摘要:距離2020年上半年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家都進入了緊張的備考狀態(tài)。以下是希賽網教師資格頻道整理的“2020年上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知識點(第一批)”,內容詳情如下:
一、教育基礎
(一)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戰(zhàn)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啟發(fā)式教學的人。
蘇格拉底在教育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產婆術”。
柏拉圖重視早期教育,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提倡者。
亞里士多德在歷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
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
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齊是西方教育史第一個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號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了“白板說”和“紳士教育”。
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標志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
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贊可夫的《教學與發(fā)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達到最理想的發(fā)展水平”。
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fā)現(xiàn)法的教學方法。
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二)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
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
教育的詞源:“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影響)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說(桑代克)、心理起源說(孟祿)、勞動起源說(凱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與人口:
人口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人口數(shù)量影響教育的規(guī)模、結構和質量,維持一定數(shù)量有利于教育發(fā)展 ,教育可有效調控人口增長;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社會結構、就業(yè)結構、地域結構。
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改變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的功能。
社會生產力與教育:
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發(fā)展水平;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政治經濟制度與教育:
政治經濟制度制約教育發(fā)展: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領導權;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權;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的內容。
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進民主;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教育與社會文化:
文化對教育的制約:文化影響教育的價值取向;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教育對文化的促進: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傳遞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與人的發(fā)展關系:
個體身心發(fā)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
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動因:
內發(fā)論:孟子、高爾頓、霍爾
外鑠論:荀子、洛克、華生
多因素論(輻合論):施太倫
中學生的生理特征:
外形劇烈變化;身體機能巨變;
大腦顯著增長;性的發(fā)育與成熟。
影響人身心發(fā)展的因素:
遺傳、環(huán)境、個體主觀能動性、學校教育(主導)。
(五)教育制度:
歐美現(xiàn)代學制的類型:
雙軌制:英國、法國
單軌制:美國
分支制:前蘇聯(lián)
我國現(xiàn)代學制的沿革
舊中國的學制
1902年,頒布未執(zhí)行“壬寅學制”。
1903年,第一個正式實施的現(xiàn)代學制是“癸卯學制”;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建立新式學校;
1912年,中華民國頒布“壬子癸丑”,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
1922年國民政府頒布“壬戌學制”,又稱“新學制”或“六三三學制”。
新中國的學制改革與發(fā)展
1951年,新中國頒布《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
1958年,頒布《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010年6月21日,《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020年)》,21世紀第我國第一個教育規(guī)劃綱要。
工作方針:優(yōu)先發(fā)展、育人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義務教育的特點:
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
(六)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宗教本位論: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
社會本位論: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巴格萊
個人本位論:盧梭、羅杰斯
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包含: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
我國教育的基本精神:
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
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
二、中學課程
(一)課程類型:
按課程組織方式: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
按學生的學習要求角度劃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
按課程管理: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按課程呈現(xiàn)方式:顯性課程、隱性課程
(二)課程理論流派:
學科中心課程論:斯賓塞、赫爾巴特、布魯納
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杜威、奈勒
社會中心課程論:布拉梅爾德
(三)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主要表現(xiàn)為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
三維課程目標:認知與技能、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推薦閱讀: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