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教育學部分
0.主張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教育理論被稱為( )
A.現(xiàn)代教育派
B.傳統(tǒng)教育派
C.形式教育論
D.實質(zhì)教育論
1.“教學的教育性”這個命題最早提出者是( )
A.赫爾巴特
B.杜威
C.贊科夫
D.布魯納
2.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guān)系,說明教育是有( )
A.歷史性
B.階級性
C.永恒性
D.相對獨立性
3.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 )
A.知識水平
B.創(chuàng)造能力
C.思想素質(zhì)
D.基本素質(zhì)
4.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是( )
A.主體
B.客體
C.既是主體又是客體
D.有時為主體有時為客體
5.德育的對象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 )
A.個體學生
B.學生個體
C.學生群體
D.學生的個體和群體
6.比較準確的體現(xiàn)了啟發(fā)性教學原則的主張是( )
A.學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人不知而不慍
D.開而弗達
7.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激勵其不斷進步的方法( )
A.品德評價
B.說服教育
C.榜樣示范
D.實際鍛煉
9.以美國學制為藍本而頒布的現(xiàn)代學制是(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子癸丑學制
D.壬戌學制
10.稱贊教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寧
B.蘇霍姆林斯基
C.巴格斯基
D.陶行知
11.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最基本、最經(jīng)常的途徑是( )
A.校外活動
B.課外活動
C.社會實踐活動
D.各科教學
12.我們在制定教育目的時,既要考慮社會需要,又要考慮人的自身發(fā)展需要。
13.集體輿論是班主任倡導的言論。
14.簡述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15.我國學制改革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16.在中小學階段學生應掌握的學習方法。
17.試述發(fā)展性教學評價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二、2.心理學部分
0.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級表現(xiàn)形式是
A.表象
B.想像
C.思維
D.意識
1.人們常常以日出日落來判斷東西方向,以人體為參照來判斷左右,這屬于
A.形狀知覺
B.大小知覺
C.深度知覺
D.方位知覺
2.煤塊被強光照射時,人們?nèi)哉J為它是黑的,這是知覺的
A.選擇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當游覽黃山后,人們頭腦里留下“迎客松”印象的記憶是
A.情緒記憶
B.形象記憶
C.詞語記憶
D.動作記憶
4.永久性遺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儲存性障礙
B.提取性障礙
C.生理性障礙
D.心理性障礙
5.創(chuàng)設(shè)一個“同感、真誠、尊重的人際關(guān)系”是下列哪種咨詢方法
A.系統(tǒng)脫敏法
B.行為矯正法
C.人本主義療法
D.理性情緒方法
6.魯班發(fā)明鋸是借助下列哪個選項
A.定勢
B.變式
C.同化
D.原型啟發(fā)
7.“靈感或頓悟”是
A.創(chuàng)造思維
B.再現(xiàn)思維
C.分析思維
D.直覺思維
8.智力測驗的可靠性是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
9.“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識獲得成分”是下列哪種智力構(gòu)成成分
A.組合性智力
B.經(jīng)驗性智力
C.實用性智力
D.流體智力
10.“易喜易悲,忽冷忽熱”是情緒的哪種特性
A.興奮性
B.深刻性
C.穩(wěn)定性
D.效能性
11.認知中介論情緒理論的提出者是
A.詹姆斯——蘭格
B.沙赫特——辛格
C.康儂——巴德
D.霍姆斯——瑞赫
12.強、平衡、不靈活的神經(jīng)類型對應的氣質(zhì)類型是多血質(zhì)。
13.流體智力是以學得的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認識能力。
14.什么是技能?有何特點?
15.簡述智力多元理論。
16.簡述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現(xiàn)實標準有哪些內(nèi)容?
17.教師如何運用注意規(guī)律,組織好教學活動?